“中国好人”王世广:基层调解是公平与善良的艺术

12月12日10时,沙河市人民法院办公楼前,门打开。

快步走过来的人,个头不高,皮肤黝黑,一身黑色棉布西服,伸出手,袖口处露出已经洗得松垮的深蓝色秋衣。

“王庭长?”迎着记者稍有迟疑的目光,王世广憨笑着与记者握握手。“已经退休啦!去我的新办公室看看吧。”王世广说。

二楼综合调解室是他的“新基地”,“刚柔并济 入情入理”“以礼待人 以理服人”的标语映入眼帘。电脑桌位于中间,后面摆着1张方桌4把椅子。今年1月从沙河市人民法院白塔法庭庭长岗位退休后,王世广成为沙河市人民法院特邀调解员。

“您给看看,上诉材料这么写行呗?”10时30分,沙河市腾飞钢模板租赁站负责人闫自红推门进来。

这不是他第一次来到调解室了。两个月前,也是因为租赁费用被拖欠,闫自红向沙河市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俩人一起来租钢管扣件,签合同的是其中一人,到交钱的时候,他俩互相推脱。”闫自红说。

一个月的时间里,王世广反复与租赁方打电话、发短信,组织原被告进行了6次面对面调解,仔细厘清各方责任。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租赁方将拖欠的4万元还给闫自红。

“他特别认真,一点一点了解案子细节,跟双方谈,话都说在点子上。”对王世广,闫自红完全信任,遇到法律问题首先想到找他咨询。

“做好调解没有捷径,必须有耐心、诚心、热心。”王世广的心得,来自35年的基层工作经验。

渡口法庭、白塔法庭、册井法庭,是沙河市人民法院最远、最艰苦的3个基层法庭,王世广曾经在这些地方当过书记员、审判员、庭长。35年里,他脚上经常是一双布鞋,案卷往简易手提袋里一装,走村入户调解办案,一直没离开过那片山区。

蝉房村两个人斗气打架,一方经鉴定受轻微伤,双方对责任认定争议较大。王世广找到伤者就诊的医院,查阅诊断记录,发现伤者是自己干活时不小心受的伤,弄清了实情。

八里庙村遭遇连续降雨,有民房地基被冲影响坡下邻居生活,双方因修房费用产生纠纷。王世广登高爬低反复测量,组织8次调解,化解了矛盾。

一起赡养纠纷案,王世广联系上被告的长辈,一起从中促和。他定好时间,带着被告的子女们来到老人住处,当场协商达成赡养协议,老人撤诉。

…………

基层法庭受理的,大多是家长里短的民事案件。断这些“家务案”,王世广从不嫌麻烦。“去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站在双方的立场上,理解他们的心情,公平公正地释法明理,打开双方心结,‘疙瘩’就自然解开了。”扎根山区,王世广办理了3500余个案件,服判息诉率达95%,在沙河市名列前茅。

王世广家里,有4个写得满满当当的记事本。在扉页,他写下一句话:“要善于把能办的事办好,努力把难办的事办成。”

“因案施策,遇事不能慌,要用心琢磨、细心观察”“调解是公平和善良的艺术,要讲法理、用真情”……记事本里有对发回重审案件的反思,有收集证据的注意事项,有调解故事,有办案心得。

11月12日,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好人榜”发布,王世广榜上有名。

“有时候看当事人着急,或者被告人横竖不配合,我就觉得案子大概率是调不成了,但他不放弃,总能找到办法。”河北守敬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晓丽,认识王世广20余年。在她看来,王世广是个“宝藏”法官,他的工作经验、办案态度影响着身边人。

“其实我是‘半路出家’。”王世广告诉记者,1986年从河北林学院毕业后,本该从事林果研究,但阴差阳错地进入法院。他自学法律知识,又考学进修,逐渐成为一名专业的司法工作者。

王世广的桌上,一本《最高人民法院指导性案例》被他反复勾勾画画。“还得不停地学习,多学法、多研究案例,才能把调解工作做得更精准、更有说服力。”王世广说。(河北日报记者 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