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呼吸道疾病高发 线上医疗服务热度高亦需关注风险

本报记者 卢 岳 □ 王紫茜

随着冬季的到来,呼吸道疾病进入了高发季节。记者了解到,不少市民发愁去医院面临扎堆看病的问题,为了避免交叉感染,他们会选择线上购药或“网约护士”上门服务。然而,这种线上服务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行业风险。对此,业内人士认为,相关部门及平台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工作人员培训等措施,提升市民对服务的接受度。

呼吸道疾病用药销量持续走高

线上平台提供用药指导服务

近日,叮当快药数据显示,呼吸道用药销量持续走高。其中,抗流感药品奥司他韦及速福达,销售增长率高达164%。同时,感冒发热类产品销量均增长显著,以常用的退热贴为例,销售增长率为181.5%。此外,与呼吸道感染疾病相关的产品,比如海盐水、鼻喷雾剂销量均有明显增长。

记者了解到,为了保障市民的用药需求,叮当快药积极加强相关产品供应调度,确保药品的充足供应。除此之外,叮当骑手平均28分钟送药到用户手中,即便是在夜间,也能实时配送,充分满足用户的夜间用药需求。

“我最近感冒急需买一些药,但因为身体不舒服,再加上外面天气太冷,担心加重病情,所以不想出门。好在可以线上购药,我在手机上下了单,没过多久药就送到了家门口,真是太方便了。”一位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线上售药平台的医生药师会保持7×24小时在线,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和用药指导服务。

市民小顾告诉记者:“我前几天在线上平台购买药品时,有专科医生针对我的情况开药,并详细解答我的问题以及给出合理化的用药建议。这让我感到很安心,对我的康复也非常有帮助。”

线上药店、医院推出上门服务

除了线上买药,部分市民也会选择各类上门服务,这些服务为他们提供了较大的生活便利。

据悉,美团买药推出了“居家快检”服务。以呼吸道检测为例,用户通过美团买药下单该产品后,会有专人上门配送呼吸道采样盒,采样后再由专人送检,大约3小时后,就能收到包括普通感冒、甲流、乙流、肺炎支原体等12项常见病原体的检测报告,以及相应的用药和康复建议。

此外,一些医院也推出了上门检测取样服务。据了解,广州和睦家医院能够检测甲乙流、新冠等107种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最快可在24小时内提供检测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已确诊患有呼吸道疾病,但因工作、身体不适等原因无法坚持去医院输液的市民来说,京东推出的“护士上门输液”服务无疑为其提供了较大的帮助。以其中的一家门店为例,记者看到,该项服务是由执业护士上门进行护理,主要分为上门输液(包含耗材、不含耗材)、上门输液(陪护一、二小时)、上门输液+打针等类别。不同项目的价格各异,比如上门输液(不含耗材)的价格为205元/次,上门输液(包含耗材)的价格为210元/次。

“我可以接受这样的价格,毕竟免去了往返医院的舟车劳顿,还享受到了专业的护理服务。”李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不久,我高烧不退,需要连续几天进行输液治疗。但由于工作繁忙且身体状况不佳,我无法每天前往医院输液,所以选择了‘网约护士’服务。护士非常专业,态度也很好。每次来都会先询问我的身体状况,然后再进行输液操作。这种模式使我在家里就能接受治疗,省去了很多麻烦。”

明确责任界定、加强服务监管

推动多举措落地实施化解行业风险

据了解,2019年,国家卫健委着力推动“互联网+护理服务”,“网约护士”获得官方认可,并确定在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开启试点工作。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明确了“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提供主体。试点地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可结合实际,确定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并已具备家庭病床、巡诊等服务方式的实体医疗机构,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派出本机构注册护士提供“互联网+护理服务”,将护理服务从机构内延伸至社区、家庭。派出的注册护士应当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并能够在全国护士电子注册系统中查询到。

五年多的时间里,“网约护士”服务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风险。北京社科院研究员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约护士’服务缺乏统一的监管机制以及存在护士人身安全、患者安全、隐私泄露、责任界定等风险。”

对此,王鹏认为:“为了推动‘网约护士’服务的持续发展,有关部门需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服务过程的监督,确保服务合法合规。同时,应积极开展对护士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专业技能。护士在服务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确保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方可以采用加密技术存储、传输患者的个人信息,确保信息安全。相关部门还应制定详细的服务协议,明确护士、平台、患者等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此外,上海杉达学院数字商法研究中心研究助理武于蒙补充道:“有关部门及平台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逐步扩大服务范围,提供更加多样化的护理服务,以提升其普及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