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东湖评论:打好储粮管粮“组合拳”,牢筑粮食安全基石

稻谷飘香,玉米金黄,大豆摇铃……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秋粮超1.4亿吨,秋粮收购工作平稳有序,为稳定全年粮食生产奠定了基础。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264亿斤增加到2023年的13908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93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这背后,是党和政府对粮食安全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是广大种粮主体辛勤耕耘的汗水结晶。

牢筑粮食安全基石,离不开便捷的粮食收购服务。要端稳端牢中国人自己的饭碗,必须始终调动和激发广大种粮主体积极性,要让种粮主体售粮有渠道,服务更贴心。近年来,各地引导加工企业、贸易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粮食经纪人等各类粮食经营主体积极入市,进一步扩大了农民售粮渠道。如,各地依托基层粮食收储、加工、供销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一大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又如,中储粮“惠三农”、江苏“满意苏粮”、安徽“智慧皖粮”等一批平台的推出,让售粮主体动动手指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预约粮食收购服务,这是端稳中国饭碗的必然之选。

牢筑粮食安全基石,离不开充足的收购资金准备。有钱收粮,才能做到有粮可储,粮食安全才能真正看得见、摸得着。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出惠农政策,提升粮食收储调控能力,坚持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譬如,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已先期安排2000亿元信贷资金专项用于今年秋粮收购;中国建设银行等商业银行加大粮食信贷投放,支持粮食收购、仓储等设施建设等。据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有18个省份建立210多只基金,规模合计70多亿元,累计通过信用保证基金支持近4000户(次)企业获得贷款2500亿元……极大提高了种粮主体积极性,这是保障粮食安全最大的底气。

牢筑粮食安全基石,离不开高效的节粮减损措施。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强化科技赋能粮食安全,提高粮食储备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显得尤为重要。如,2023年起,浙江全面铺开“浙江粮仓”粮食安全数字化协同应用平台建设,推动实现从“人管粮”向“云管粮”转变,通过检验数据直采与原始数据数字化管理,实现质量档案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确保粮食收购质检过程透明公开……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控温等系列绿色储粮技术,在促进粮食储存减损降耗的同时,实现粮食储存绿色优储、保质保鲜,为稳住粮食安全提供强大动力和支撑。

牢筑粮食安全基石,离不开互联互通的物流体系。物流是衔接供需两端的重要纽带,在提高市场效率、加快生产生活资料流通、提升供给体系质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粮食安全来说,亦是如此。如,近年来,我国已形成了贯通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华东沿海、华南沿海、京津、西南和西北等粮食流入流出区域的重点通道,搭建了完备的粮食应急储运、加工、配送、供应网络,粮食应急保障体系持续健全。又如,粮食流通大省的辽宁,在高速公路设置粮食运输车辆专用通道105条,保障粮食运输车辆优先快速通行……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为夯实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做到储好粮、管好粮“两手抓”,不断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确保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稳定性,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让中国这艘前行的航船更牢靠、更稳健。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宁宜潮(武汉市黄陂区“木兰墨客”网评团队)

责编:詹蔷【责任编辑:何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