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平说丨就地,就这么坚定“地”

他们说农村的一天从一缕炊烟开始,现在不一定是了。

这里是嘉兴南湖区,早上第一辆通勤班车靠站了,大家走下车,走进厂区。家在不远处,工厂就在家门口。

白天,村里的便利店开门了,货架上摆着城里一样的商品。

晚上,篮球场亮起灯光,广场舞的音乐响起。

一天的节奏,和城里越来越像。

49643元,是去年这里农民的人均收入。这不是城市化,这是农村的现代化,这是自己的路。

就在今天,浙江召开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推进会暨缩小“三大差距”动员部署会,这里是考察点。

“千万工程”是源于浙江的乡村建设金字招牌,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党中央交给浙江的重要使命任务。

再过1天,就将迎来2025年,也是浙江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要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新一年。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农村有农村的特色,不能照搬城市模式,如何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强城、兴村、融合,缺一不可:城乡之间要素双向流动,平等交换。

立足乡土、扎根现实,让农民能够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是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有人在总结农村改革成就时,认为农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了三项伟大创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村工业、推进城镇化,三者形成了螺旋上升的发展链条。

第一链是循序渐进,每一步都给农民留出了适应和选择的空间,这是“水到渠成”。第二链是统筹兼顾,在城乡融合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比翼齐飞”。第三链是因地制宜,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这是“量体裁衣”。

这种发展模式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接轨了现代文明。走进今天的中国乡村,既能看到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又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

对浙江而言,深化做好“千万工程”里的“千万”文章来缩小“三大差距”,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就是最好的答卷。

环境,改天换地。在“千万工程”引领下,浙江持续更新乡村风貌,全力推动和美乡村农房改造、管线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动,如今,众多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都“扬眉吐气”,嬗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干净的村庄和时髦的生活。

产业,重重落地。

有好的人居环境“打底”,乡村承载产业空间的想象力就能打开。让村村产业有特色、户户创业有奔头、人人就业有门路,浙江全面做强“土特产富”链条,深化“百链千亿”行动,推动乡村特色产业茁壮成长。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在家门口就能就业赚钱。

人才,扎根大地。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星火,唯有人才汇聚,扎根于泥土,乡村才能在科技的雨露中焕发新机,在要素的流动中激荡活力,在文化传承的脉络中长久相续。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是村子有奔头、生活有盼头。

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就这样坚定地接住未来、留住乡愁。

1

今日热点

小编精选

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