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给阿联酋王子的联合国假名媛们,正在删号退网
“名媛”网红们又出息了……
您是否还记得我们之前发过的一篇文章:《中国网红,“擦边”到联合国了》,当时讲了众多网红前往联合国打卡,宣传自己的“国际范”。
当然了,仅仅是去联合国打卡并不够,肯定是要给自己找一个好归宿的。
这不,刚去完联合国的这些“网红”们转身就找到了自己的好归宿——嫁给“中东小王子”,还给生孩子。
只不过这次,“王子妃”们开始集体删视频了……
嫁给“中东小王子”的故事,听起来仿佛从迪士尼童话里跑出来,但当你点进这些“王妃”们的视频,却会发现一切都显得太过“熟悉”。
豪车、豪宅、珠宝、头纱,这些符号化的“王妃标配”被统一包装,构成了一出又一出精心策划的短剧。
更有意思的是,“王妃”们的戏份并未止步于炫耀身份,她们还将“母凭子贵”的剧情推向高潮:“你们知道吗?我怀了小王子的骨肉哦。”
配合神秘的语气与轻抚肚子的动作,简直让人怀疑下一秒屏幕上会跳出“王妃专属直播间”链接。
事实上,确实如此。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和直播间,“王妃”们顺势开启了“清仓大甩卖”模式:法国香水、英国洗衣液、blingbling的吊坠……
售价从几块到几十块不等,与她们口中的“王室奢华”形成了魔幻般的反差。
明明标榜着“嫁入豪门”,却依然热衷于贩卖低价商品,怎么看都有些“假得离谱”。
12月13日,“王妃网红们集体删视频退网”的消息登上了热搜。
一夜之间,曾经刷屏的“阿联酋王妃”视频变得难觅踪影。
一些账号虽然标注了“虚构演绎,仅供娱乐”,但显然,这并未能挽回被戳穿的尴尬。
究其原因,这些账号被集体封禁或选择退网,既是舆论压力的结果,也与监管趋严密不可分。
近年来,类似“联合国名媛”“迪拜王子”的虚假人设屡屡翻车。随着媒体和网友的深挖,观众逐渐看穿这些表演式带货的套路,平台也不得不对这类虚假内容加以整治。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账号依靠包装“人设”吸引流量,已经形成了一条成熟的产业链。
部分所谓的“中东小王子”,不过是外国临时演员,穿上阿拉伯传统服饰后便化身“王室成员”,而“王妃”们则利用精心策划的剧情快速攫取流量,实现短期内的商业变现。
“中东王妃”的荒诞故事背后,是网红经济对流量的极致追逐。
此前,“联合国名媛”事件就曾引发热议。那些网红们花钱拍照、打卡,编造自己“参加国际会议”的故事,吸引了大量关注,甚至误导了不少人对国际机构的认知。
而“王妃”现象只是又一轮升级。她们利用大众对王室生活的猎奇心理,通过炫耀式消费吸引注意力,再用看似“高大上”的人设为廉价商品背书。这种套路的本质,是消费观众的信任,换取短期利益。
然而,稍加思考便会发现这些“王妃”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果真嫁给了“中东小王子”,为何还需要通过直播间卖几十块的商品“回血”?如果真是王室成员,是否会轻易在社交媒体上暴露私人生活?这些疑问让“王妃”们的人设变得脆弱不堪。
在流量至上的网络环境中,虚假人设的泛滥并非偶然。
一方面,平台的算法机制对“特别”“吸睛”的内容格外青睐,这让虚假人设更容易获得推荐和曝光。
另一方面,部分消费者对名利和财富的过度崇拜,也为虚假流量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当然也有大部分观众其实是为了看耍猴才看的。
不过,随着“阿联酋王妃”的泡沫破裂,这些现象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和抵制。无论是平台、监管机构,还是普通消费者,都应该在这场流量狂欢中保持理性。
平台:需要加强内容审核,对虚假人设和低俗营销进行打击,减少虚假内容的传播。
消费者:应提高辨别能力,避免被包装精美的谎言所迷惑。
媒体:应发挥监督作用,及时揭露和批评不良现象,引导舆论回归真实和理性。
从“联合国名媛”到“阿联酋王妃”,这些“编剧式网红”用尽套路营造假象,但最终都难逃翻车的命运。
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历史不会重演,但会押韵。”
短视频时代,这类现象或许还会以不同形式出现,但其核心不过是老套的流量骗局。
当越来越多的观众对虚假内容免疫,当平台对内容质量的把控更加严格,当消费者回归理性和真实,虚假流量的泡沫将难以为继。
而那些试图用“王妃”身份敛财的账号,也终将被遗忘在互联网的角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