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唠百姓嗑,会和百姓唠嗑(纵横)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
明绍庚
《人民日报》(
2024年12月25日
第 05 版)
不久前,沈阳于洪文旅《岁稔年丰》视频火爆出圈。视频中的基层干部先是用英语推介当地特产,然后转头喊出一声赵“熟”(叔),一下子就把语境转入群众里,这样的视频收获了大量关注。
人们常说,语言是沟通的“钥匙”。会唠百姓嗑,会和百姓唠嗑,这样的党员干部在和群众打交道时,自然就容易打开群众的心扉,久而久之,群众也不拿干部当“外人”,工作自然就好开展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人满口官腔、套话连篇,群众宁可把真话咽进肚里也不愿多说。相反,有的人放下架子、不绕弯子,用群众听得懂的话交流,群众就愿意打开“话匣子”,说出“掏心窝子”的话。
百姓的话简单明了,家常的嗑通俗易懂,便于干群交流感情、互通信息。广大干部特别是基层干部处在政令下传、民情上达的“枢纽”,同群众交朋友,与百姓拉家常,必须摒弃正确的废话、漂亮的空话、严谨的套话,多说管用的话、实在的话、群众的话,减减机关味、添添泥土气。把理论政策转换成符合老百姓日常用语习惯、适合群众口味的语言,这样的嗑才能唠到百姓心坎上,工作开展起来才会更顺当。
会唠百姓嗑,会和百姓唠嗑,关键得和老百姓坐在一条板凳上。身挨身坐,才能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心贴心聊,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勤去老乡的炕头坐一坐,多到农户的田里走一走,既敲得开群众家门,又叩得响群众心门,说话才能去官气、接地气,工作才能有底气、得人气。
话须通俗方传远。密切联系群众始终是我们的制胜法宝。无论是干事创业的现场,还是攻坚克难的一线,说话办事不能装腔作势,担当作为更来不得虚头巴脑,说话做事始终与群众在一个“频道”,让党心民意同频共振,方能赢得群众的理解尊重和信任支持。
(摘编自《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