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孩子更好地沟通?
提问
我家孩子今年13岁,自上初中以来,孩子发生了很大变化,放学回家经常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问什么也不愿意说,拒绝与我们沟通。小学时偶尔也出现类似情况,但那会儿我们给她讲道理,她还能听进去。现在我们很担心她,该如何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专家观点
首都师大附中大兴北校区心理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石娟:
根据调查,孩子不愿意与家长沟通通常有以下几个原因:孩子只想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希望家长给出很多建议;孩子希望与家长聊一些学习以外的话题,不想让家长总盯着自己的学习成绩;孩子希望家长能听自己把话说完,而不是心不在焉、随意打断等。
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慢慢打开孩子的“心门”呢?不妨以提升与孩子的沟通能力为切入点,进而营造和谐的亲子关系。
首先,家长要学会同理心的沟通技能。沟通是倾听的艺术,善于运用同理心是家长与孩子增加亲密度、赢得信任的重要能力。向家长推荐高效的3F倾听,不仅能听到事实(Fact),还要听到情绪(Feel)和情绪背后的意图(Focus)。例如,倾听事实,即不根据自己的想法或固定的观念评判孩子,只倾听原本的客观事实;倾听情绪、感受,即通过语音、语调以及肢体语言感知孩子目前处于什么样的情绪。这样,家长就能真正进入孩子的主观世界,感受他们的悲伤、喜悦、焦虑、恐惧等情绪,并了解他们情绪背后的真正意图与期待。
其次,家长要掌握有效的肢体表达技能。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应该多对孩子的良好行为点头,表示赞同和欣赏;多对孩子挑战难题、战胜挫折时表现出来的耐心与勇气送上微笑与鼓励;多对孩子经历失败、受挫时给予温暖的拥抱与支持。
最后,家长要运用积极语言的鼓励技能。积极语言可以激发一个人的积极情绪,促使个体关注美好的生活,促进美德、良好品质的形成。同时,为家长提供“禁说、不说、少说、多说、总说”等五个语言层次,供家长借鉴。禁说“不理你、别上学了”等这些剥夺爱和归属的语言;不说“讨厌、马虎”等批评、打击、降低自尊的负向语言;少说“不行、不好、不求上进、别找理由”等这些误解、制止、否定、不相信他人的“NO”语言;多说“行、好、是、对、可以、试试”等这些正向肯定、尊重、理解、提出建议的让人感到有希望的语言;总说“我同意、我欣赏、我理解、有道理”等激励、赞赏、促进自我实现的语言。
总之,希望家长运用高效的倾听、温暖的肢体语言、肯定的积极语言,使亲子沟通更顺畅,亲子关系更和谐,家庭氛围更温馨。